【上饶天下SHOW之铅山县】走进状元故里,遇见“千年寿纸”之乡_天天资讯
上饶文旅 2023-05-13 04:51:21
( 开栏的话 )

为全面集中展示上饶市全域文化旅游资源,上饶文旅平台3月1日起推出“上饶天下SHOW——上饶市全域旅游宣传推广年”活动,以一月一县的频率,天天推送上饶市12个县(市、区)和三清山景区文旅资源。2023年5月为“上饶天下SHOW之铅山县文旅宣传月”,本月每天将推介上饶市铅山的文旅看点和热点。走遍千山,还是铅山,去铅山,品味江南山水的雄秀幽远,感受儒释道三教的历史标高,触摸传统商埠的昔日繁华!


【资料图】

陈坊古村落简介

陈坊风光 | 柯援生 摄

陈坊风光

陈坊,是铅山县西部古镇,建村于宋。早在明代,我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就踏进过陈坊,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到:“又六里,陈坊。陈坊有溪自北南流,盖自沪溪而下东溪者也……”

柯援生 摄 黄建新 摄

陈坊曾经 以纸闻名于世, 陈坊及周边的太源、天柱山等地盛产毛竹,为造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山区终年不竭的山泉溪水,为造纸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外,陈坊还有漫山遍野的木柴,造纸所需的纸药和石灰也都应有尽有。陈坊产纸以连四纸为最, 盛时年产20万担,民国时期,陈坊专营连四纸的大纸号有20余家。因纸业而带来陈坊的百业之兴,船运、药业、手工业、杂货、饮食等业态充满这个乡镇。为此, 陈坊一度成为铅山县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赣闽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 有“装不完的河口,买不尽的陈坊”之说。

陈坊中街 | 柯援生 摄

黄建新 摄

陈坊有着 悠久的历史 ,更是 人杰地灵之地 。北宋状元 刘辉 诞生成名于此,更有叔侄三人同赐一朝的 华祝三 ,以及两任帝师的 雷维翰 晚年生活于此。这是一个 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古镇。

陈坊古村落景点

【锁子桥】 柯援生 摄

清道光年间,陈坊的连四纸发展迅速,商人们捐资在此建造了现存的条石构造的桥墩,到1880年前后,当地的徐姓富商为方便群众出行,又出资将桥的木梁改建为铁锁链,两条铁锁链长各50米,重达六千余斤,铁锁通过桥墩连接河两岸,然后在铁锁链上固定好木板,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通行,锁子桥桥名由此诞生了。锁子桥村顾名思义,名字是由村口一道锁子桥得名而来。

锁子桥 | 柯援生 摄

锁子桥 | 柯援生 摄

锁子桥上刻着五字上联:“锁桥油烧塔”,至今无人对出下联。据说撰联者也想不出合适句子,上联偏旁部首,暗含五行——金木水火土。陈坊乡政府为此向全国公开征集下联,每年评选一次,最佳下联,奖励一万元。而今,桥还是这座桥,却一改往日的冷清,满是拍照的游人。桥廊上挂了红灯笼,“状元”二字在灯笼上十分显眼。状元故里,状元红。这是陈坊新近的一个宣传口号。老桥边,建了宽敞的新桥,几部车可以从桥上过。还建了与古桥配套的油烧塔广场。游人在象征陈坊新地标的“古邑陈坊”景观石前拍照,在油烧塔下留影。

锁子桥村 | 丁铭华 摄

锁子桥村是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小山村,由邱、黄、江三大姓于清初抵达,后来有徐姓等其他姓氏迁入,繁衍成村。当年,锁子桥曾开设过几十家生产连四纸的纸槽,支撑着陈坊纸业的大梁,连四纸的“研妙辉冠”“寿纸千年”荣誉。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繁华的小山村也随之没落起来,变得不为人知。

耸立入口的油烧塔 | 柯援生 摄

2018年,陈坊乡党委政府筹集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留住乡愁”的思路,最大可能地保留了锁子桥村的元素,让锁子桥秀美乡村点始终有一种记忆挥之不去,让人在其中找寻回忆、找到乡愁。

农耕记忆陈列馆 | 丁铭华 摄

同时,锁子桥还兴建了农耕记忆陈列馆。农耕陈列馆坐落在江家古宅内,结合本地秀美乡村建设,乡、村将破旧的古宅进行了修缮,陈列馆以实物及图表的方式展示陈坊近代历史上人们在农耕时代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和用具。陈列馆收集到了近200种工具和用具,布展分为生产耕作类区和日常生活类区。

【陈坊老街】

从油烧塔广场进入陈坊老街的“上街”,再到“中街”和“下街”,全长一公里多。新改造的上街宽敞、顺畅,从上街走到中街,从中街逛到下街,老街的大致格局没变,同以前相比,修补好了破损的门楼,恢复了倒塌的老墙,古邑陈坊老街变回了原有的古风古貌。

陈坊上街 | 柯援生 摄 “罗聚和”纸号 | 柯援生 摄

在有些老商埠门前的对联门额上,写的都是诚信经商、诚信做人的至理名言。再细看古建、古商号的牌匾,也擦拭如新。在上街“罗聚和”纸号前,题匾人严心眉有着不同寻常的遭遇。严心眉,铅山湖坊人,毕业于民国时期的金陵大学,字孟光,号本真。曾任民国南昌警备部司令部暨江西省政府秘书长,退出官场后,他一直在陈坊生活。

陈坊巷道 | 柯元生 摄

陈坊老街的打造,鲜有商业气息,而是侧重张扬陈坊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到了陈坊不仅有“买头”,更有“看头”。

五弯弄 | 黄建新 摄

到了“中街”,游客逛“五弯弄”时可以通过看墙上的老照片,了解陈坊的过去,爱拍抖音的游客,也可以在此取景。

楹联文创馆 | 黄建新 摄 楹联文创馆 | 柯援生 摄

让陈坊人满意的还有“古村落邻里服务驿站”“状元书楼”和“楹联文创馆”。邻里有难事,有疑惑,找到“古村落邻里服务驿站”,年轻的乡干部们就会想办法为其排忧解难。

状元书楼 | 黄建新 摄

“状元书楼”原是陈坊房管所管辖的房产,后改造成书楼。因刘辉第一次进京赶考落榜后在铅山永平清风峡苦读,故状元楼的二楼命名为“清风阁”。书楼的建成,让陈坊老街充满书香、书卷之气。

状元大讲堂 | 黄建新 摄

书屋一楼开辟了“状元大讲堂”,讲堂四周悬挂了陈坊走出的古今名人和先贤。小麦育种家汪植琼、医学教授徐谦、数学教授杨明亮、物理教授汪沛、铁路工程师华久、江西财大校长王乔、清华大学教授黄四民、三清女子文学社创始人毛素珍等人都榜上有名。

【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铅山县陈坊乡陈坊老街中部,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万寿宫之一。该万寿宫约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当时南昌地区人氏在此开设“纸号”,生意兴隆,遂于清中期联手共建了该“万寿宫”,宫内祭祀许逊,既是会馆,又能保佑众商平安。

邱辉 摄

许逊(公元239——374年),字敬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幼习经史,博通天文地理、尤喜神仙之学。晋太康元年被举为孝廉,出任蜀地旌阳县令,为政期间,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时旌阳疫病流行,许逊为民治病,活人无数,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晋室纷乱,许逊弃官东归,返回故里南昌,隐居西山。当时江西连年遭受洪患之害,许逊组织乡民治水救灾,取得了显著成绩。此后,随着民间传颂和夸大,许逊被附会成了仗剑布阵、擒斩蛟龙,法力无边的神奇人物。

万寿宫内景 | 邱辉 摄

万寿宫内景 | 邱辉 摄

陈坊万寿宫坐西朝东,砖木石结构,总面积约87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建造,门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中开大门,两边另有边门。大门前置有石狮一对。大门后为戏台,两层重檐屋面,飞檐翘角。台口为四柱三间,舞台演出区用抬梁架构,顶部置一方形藻井,两边用穿斗架构,后台部分用草架梁。戏台前面一大块空地为前院,中间砌一六边形石台,上置一尊塔形铜香炉。

万寿宫雕刻 | 邱辉 摄 万寿宫雕刻 | 邱辉 摄

正堂正面为四重七垛楼阁式门楼,斗拱架构,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枋间和隔板精工雕刻,栩栩如生。平面为八柱七间布局,中间部分四柱三间为单层,两边为两层结构。梁枋、雀替均饰雕花,屋顶用斗拱架构。前廊用鹤颈轩,穿枋雕几何花卉图案。中部置方形盔顶形藻井。正堂与后面的神堂间有一处不露明天井,主要是采光。两边为四坡向内形的小天井。神堂为六柱五间,明间用八边形石柱,五架减柱抬梁,梁枋间多精美雕刻。次间和梢间用穿斗。后步架设神龛,供奉许真君及数位神仙造像。后墙西北位置开后门可通往陈坊河。

万寿宫建筑布局合理,造型气势宏大,用料极尽奢华,各种雕刻十分精美,是省内为数不多的按原样保存完整的万寿宫建筑,对研究江西特色的万寿宫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研究清乾嘉年间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5年3月,上饶市人民政府将“陈坊万寿宫”列为第一批上饶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府大院】

在陈坊,有一位妇孺皆知的华府大院。大院的主人叫华祝三,是清道光年间的翰林院编修,当过河南道监察御史、甘肃兰州、广东南韶兵备道。他是铅山篁碧人,年迈得了“肚痈”疾病后告老还乡,选择了到陈坊定居,活到九十高寿,在陈坊去逝。

华府大院 | 柯援生 摄

华祝三为陈坊做了许多善事、实事,让百姓至今不能怀念,人们尊称他为华老爷。从华府大院上百步岭,就要经过华老爷出资引来清澈的鸢溪源头水,陈坊人叫官圳。官圳的水引向街道和陈坊东面的千亩良田,使几千户街道居民有了清洁饮水,良田也得到灌溉。每逢青黄不接,华祝三还粜出义米,施饭施粥,帮百姓度过粮荒,这样的“老爷”理当受人们赞颂,让华老爷没想到的是他去世123年后,他修的官圳还在造福于民,他家的“华府大院”成为旅游景点。

【千年古驿道】

万里茶道,从铅山起航。万里茶道的起点,绝不是单线道,而是网状,是呈扇形状奔向河口。陈坊河是信江的主要支流,分布着茶、纸起点重要的码埠。峰意叠嶂的武夷山,横亘在陈坊南部,诸峰耸立处,有古关镇守。陈坊处在云霁关、火烧关两条古驿道交汇处,云霁关初建于五代时期,有1100余年历史,是南方闽国为防御南唐国军事掠夺侵犯而设置的卡口,古驿道连接赣闽两地,是承担闽北茶、纸和药材销售江西的主要通道,闽商也将江西的货物从陈坊肩挑至光泽,在下河转运至邵武、建瓯等地,六尺宽石彻路,贩夫走卒好走,车马官轿能通行。

邱辉 摄

陆路是千年官马大道,水路有陈坊河可行船。云霁水与太源水汇聚成陈坊河,沽溪水、翁溪、长寿水与陈坊河交汇后,一路浩荡,下弋阳,奔信江,经鄱阳湖,进长江。

邱辉 摄

当年的茶马古道从陈坊老街始发上百步岭,经状元故里沽溪村再向南过云霁关进入福建光泽县,经过岁月的催残和地方发展的变迁,路段多数已破坏的面目全非。目前,陈坊乡陈坊村与沽溪村境内百步岭还留存着约3.3公里长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驿道。

邱辉 摄

这条古道,一路苔藓和石阶千年不语,仿佛又想说说过去的故事,诉说古道沿线人民的勤劳智慧。见证着古人探寻、征战、求学、经商的足迹,是一代一代开辟出来的生命线、商贸路。古道上留下过多少动人的故事,苍桑岁月,走进历史深处……

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始皇为统一中国,进攻闽越地区时部分军队由今天的余干、贵溪水路到陈坊,由此路进入福建征讨,可见,这条古驿道至少有两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邱辉 摄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古道已没有人再来打理,也没几个人再走,曾经川流不息的人流,已成为了记忆的沧桑,山谷、村落、古道、老街变得情深意长。现在,它承载了两千余年的交通功能基本丧失,古道沿线的商贸交往也逐渐沉寂。留下的古道文化、红色文化、商旅文化、茶纸文化、民俗文化等等,是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但愿这条古驿道,后人能常来走一走,唤醒人们一点记忆,传承好属于大山深处的红色文化,记住“研妙辉光”连四纸给古道沿线带来的辉煌。

【状元故里·沽溪】 铅山素有“一门九进士,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之美誉。而陈坊沽溪的刘辉,则位列“百里三状元”之首。一个状元的诞生,让陈坊沽溪熠熠生辉了千百年。

黄一亮 摄

根据《江西状元名录》所载,自从唐代到清朝,江西一共出了32名状元,铅山竟然占了三个。这三个就是宋代刘辉、元代李谨斯、明代费宏。

黄一亮 摄

刘辉虽然是铅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但有关的资料却少得可怜。无论是《铅书》还是古《铅山县志》,对于他的介绍只有简略的几段话。

黄一亮 摄

刘辉( 1030—1065 ),字之道, 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状元,时年三十岁。 刘辉很有文才, 著有《东归集》,但著作散佚。只有极少的几首诗留存。

黄一亮 摄

陈坊沽溪,在陈坊河东面一条偏僻的小山沟里,分上、中、下三个小村。

上沽溪有铅山县古时挖掘和冶炼铅、锌矿的矿穴和废渣。 中沽溪是刘辉故里,虽然已经没有刘辉的后人居住,但刘辉亲手栽种的银杏树还挺立在村边社公庙后。下沽溪则有刘辉墓和曾任两广兵备道的华祝三墓葬。

黄一亮 摄

中沽溪村,是沽溪村委会所在地。该村的千年银杏树,据说是刘辉亲手栽种。

陈坊文化展示

【状元文化】

状元刘辉墓坐落在陈坊乡沽溪村 万利号屋后 山岗 ,该墓占地约220平方米,由主墓、墓碑、石拜堂、石墓坪、石级道路等几部分组成,于 2023年依照宋时样式重修。

铅山县首位状元刘辉从高中状元到逝世,只有短短六年的时间。 天妒英才,刘辉还来不及大显身手时,就止步在“居丧未满”的孝道上,不知有多少后人为之惋惜。 刘辉那种至孝、清廉、仁善、自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尊崇的。 因为刘辉,后人记住了沽溪这个地方。 虽然时隔千年,但记载还在,影响还在,价值还在,他的故事,是历史馈赠给后人丰厚的精神遗产。 宣传和传承好状元文化,可以启迪年青人热爱学习,勇争一流,追求成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陈坊连四纸】

信丰纸号

陈坊是因水而兴,因纸而盛的地方,历史上是千年寿纸连四纸的主要集散地。 这里林海百里,竹山连绵,民风淳朴。元代后期,造纸工艺传入陈坊,不辞辛劳的的山民选取山中之嫩竹,汲入甘洌之山泉,磨做细细竹丝,千丝万缕,碓成泥、荡出纸,珠圆玉润如深谷幽兰、白玉无瑕如高山百合,是精华之料使之成为纸中上品,便是千年寿纸——连四纸。

“ 连四纸一面世,即以质地洁白莹辉、细嫩坚韧、防虫耐热、永不变色而誉为‘寿纸千年",主要产地是陈坊、天柱山、篁碧等地\"(出自《铅山县志》),当时,许多宏篇巨著的印刷,多采用连四纸,并且相当一部分用的就是陈坊连四纸。 事实证明,凡用连四纸印刷的线装书,有的虽经几个世纪,书页能洁白如新,今世界各大图书馆所藏善本书凡用连四纸印刷的完好如初 , 朝廷、民间许多字画、印谱、等于依托它得以传世,书法名家、文人骚客更 是以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四纸为荣。普通人家也离不开连四纸,看八字、编命书、红白喜事、书画、剪纸、写契约、大型 的民俗活动等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各样的纸张。

铅山连四纸和毗邻的福建连四纸 均在铅山陈坊集散,经陈坊纸号加工后上市,统称陈坊连四纸。 陈坊连四纸制作始于 元代,繁 盛于清康熙、乾隆至道光等年间 。 由于图书事业的日益发展,印刷书籍纸张需求量增大,鼎盛时期陈坊四周的纸槽多达1400余张,时年产连四纸20余万担。当时,陈坊从事手工造纸行业人员占全乡的一半以上。

陈坊习俗展示

【过小年】

在当今多数地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化的日子里,铅山县陈坊乡部分村民在年三十前还传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就是余姓、汪姓、张姓、廖姓等还在传承过小年的习俗,其中余姓和汪姓规模和人员较大,几乎是几百户整村举行。

余家过小年是在腊月廿四这天。 据传说, 为了在年关躲避财主上门催债,多数家庭都在腊月廿四这天提前吃顿团圆饭,随后就要远离家乡东躲西藏直至正月初一子时才敢回门,就这样,该村把提前吃团圆饭外出躲债称之为“过小年”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廿四过小年的还有荆林村汤家和陈家。

因为 年前接女儿回家团圆 , 破港村汪家和荆林村张家的过小年则是放在了 腊月廿六。 因为 女儿 回娘家过年 , 廖姓人过小年则是在 大年三十凌晨。

据了解,陈坊乡 当地过小年的祭祀活动十分隆重。 上午十点开始,各家各户就会将猪头和鸡鸭鱼等供品装年盆,先在自家祭祀祖宗,然后把祀物用谷箩担来祠堂祭祖,再去邻近的社司土地庙祭拜,祀求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大吉,祭奠之后,再放鞭炮收场,整个祭奠过程会持续一个上午。

【舞龙灯】

陈坊乡有着在元宵佳节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热热闹闹过佳节。舞龙、舞狮作为陈坊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临近元宵佳节,村民们就会一起用竹子、彩纸等扎好龙灯、狮子灯和其它花灯,到了晚上便一起参加舞龙、舞狮,欢欢喜喜闹元宵,为村民们送上一道年味大餐。

对于陈坊村民来说,舞龙、舞狮习俗不仅是在节日期间为大家带来的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到了的晚上,村民们便张灯结彩,点燃烟花爆竹,喜迎龙灯进屋送福,寓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中秋烧塔】 每逢中秋佳节,铅山县陈坊乡的习俗要在这天烧塔祈福,村民们吃完晚饭以后,很多人围在一起烧一烧宝塔,让火光照亮天空,也是寓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塔内燃起的火苗越旺越好,预示看村庄繁荣,五谷丰登,家运兴旺,团团圆圆,人丁平安。 传说,元朝统治中国后,采取各种歧视政策,剥夺人民的许多权利,并采用监控措施,对百姓活动进行监视。元朝统治者把五户人家编成一甲,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元朝末年,长江流域连年水灾,物价上涨,人民流离失所。一些爱国志士便纷纷奋起反抗,并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起行动,推翻甲长。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而流传下来了。

留言、转发有奖!

本文最后留言点赞大拇指数量前3名且转发朋友圈(所有人可见)的网友,将获得奖励(中奖名单见文末,统计截止时间为信息推送后第三天公布前,第三天即公布获奖名单)。欢迎大家转发留言!

为让更多的粉丝参与活动,即日起,同一人同一ID(多账号留言时,只保留点赞最高的一个ID)一个自然周内只能中奖一次。

上饶文旅平台【上饶文旅周报】和【上饶天下SHOW】推文2023年4月16日后奖品为上饶旅游消费券,可抵2023年“上饶十大知名景区”(待名单正式公布后再一一列出)和婺女洲、云谷田园任一景区大门票。领取或寄送时间请关注后续通知。奖品可现场领取,也可包邮。

未留寄送地址的获奖者,请在中奖名单公布后的一周内按要求发送邮寄地址,逾期视为主动放弃奖励。如需现场领奖的读者,可致电李先生领取奖品。

联系电话:0793-8215716

联系人:李先生

5月10日推文中奖名单

2023年5月10日,“上饶文旅”发布了 《 【上饶天下SHOW之铅山县】百年浮桥沧桑,百里信江画廊,辛弃疾巨雕缘何背城北望?!》一文, 截止发稿前,根据活动规则参与本文留言点赞、转发的有效获奖粉丝名单如下:

1.第一名 郑树泉 点赞数:14个

2.第二名 南野原人(edge) 点赞数:11个

3.第三名 遙遙萬里 点赞数:8个

点赞排名数据如下:

请以上中奖粉丝把本人的联系姓名、电话、地址留言在本篇推文文末,我们会对中奖粉丝进行信息登记。奖品寄送时间将另行在后续中奖名单中通知。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欢迎大家继续转发留言。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铅山文旅 初审: 黄文琪 复审:刘诗良 终审:谢华杰 投稿邮箱:2792173215@qq.com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热门推荐

猜您喜欢